文坛老先生们,总赖在马桶上不累吗?

日期:2006-07-09

[编者按]自从“韩白之战”中韩寒《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一出,便捅开了中国文坛的盖子,80后以大无畏的勇气宣称文坛成了粪缸,显示了急欲抢夺话语权的决心:以颠覆文坛来宣示自己一代的上位。可惜的是韩白之战发展到最后成了闹剧,倒把这个问题放过了。本篇有点重拾这个话题的意思,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至少对文坛状况进行了反思。

我虽然对80后一代没有什么好感,但对韩寒同学关于文坛的论断却颇感兴趣。如果文坛是个“那个”的推理成立的话,那大大小小的纯文学杂志岂不成了茅坑儿?当然,时代进步了,把他们叫做马桶好象更合适些,好象也更符合某些地位显赫以占据马桶为乐事的“老先生”们的身份。

我们农村有句很俗的话,叫“占着茅坑儿不拉屎”。如今顺应上面的潮流,干脆改成“自己赖在马桶上憋着别人”应该更具有说服力。

又想起了网上一个很老的笑话,大意是如果自己做了斑竹,一定要把自己的帖子都列为精品帖子并且永久性的放到顶上。

两个表面上毫无联系的话题如果同第一段关于马桶的论断放在一起的话,那意义可就深刻多了。

如今的大小作家们已经不单单是几十年前“在家坐着的”意义上的作家了,或大或小的都是官儿爷了。大作家是大官,小作家是小官。像王蒙是全国作协的副主席、某某文学的主编,陈忠实是某省的作协主席,就连影响力跟他们比都没法比的小小说作家们也大多是当地的作协领导或者期刊主编。总之,现在的作家尤其是老作家们都是独据一方的文坛领袖,但如果按韩同学的理论叫的话就应该叫做独霸一方马桶的马桶霸主。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群老先生(注意,我不叫他们前辈而叫先生是因为马桶上面从来没有过我的位置,而他们的年龄又比我大许多)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昨天,但毕竟是昨天,早已经过去。像王蒙除了拥有几部“文学史上的名著”以外好象再也没有写出过什么让人能记起来的东西;陈忠实在写了《白鹿原》以后就像干完活脱了力一样与长篇基本绝缘,偶尔写写短篇也大多属于“文学青年”的水平;刘心武的文学素养从几年前做了个梦就把苏轼的诗文当成自己的以后就越来越淡了;而贾平凹在多年前画了一堆方框后,直到现在依旧卖弄着他已剩不多的箱底文化。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蒋子龙,近几年实在写不出什么来了,就充起“杂文家”,混入评论界了。

但辉煌终究已经过去了,像你王蒙不管冒充什么“流”,也摆脱不了再也“亮”不起来的命运。文坛能像张洁那样蛰伏多年十年磨成一剑的人不是太多,甚至可以说没有几个。绝大多数是像王蒙那样的:如同过了产蛋“盛期”的老母鸡,本已经下不出什么来了,却不甘寂寞偏要要硬挤出一点来,结果生出些沾着鸡粪的软蛋来。非但如此,大大小小的老母鸡们宁可下不出好蛋来也不愿腾出窝来让别人下几个。至于臭鸡蛋有没有人买无所谓,反正自己损失不了一个子儿。

其实这些话并不刻薄,自从某些人由“青年”蜕变成著名作家占据了文坛要职以后,全国的纯文学期刊推出过多少新生力量?会数数的小孩都能数出来。并且这里面还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派、裙带关系。只有谁是谁的什么人或者谁同谁有什么关系好象才有可能挤进这个复杂的关系网。

文坛本来应该是“椒兰”之室,纯文学理应是“吐气如兰”之所在,但被这些人占据久了,竟然被糟蹋出了怪怪的味道。于是,专供某些人“喷云吐雾”的“马桶”就在文明的年代不幸诞生了,而那些各级文坛要员则成了各级马桶的特权享用者。如同前面笑话中的斑竹们,他们把自己的帖子都放到了顶上,即使自己放的屁也被装饰成“异香”。

突然想起了巴金老人,老人之所以受人尊重,除了诚实的人品还应该有对后辈的提携。如果老人把《文学季刊》当成自己的私人领地或者等着曹禺去给他送礼,那恐怕就不会有《雷雨》的石破天惊了。

如果文学非得按销量多寡来评定纯正与否的话,那么现在文学期刊真正是纯之又纯了,因为马上就要没人看了。但这又与大粪没人吃有什么区别呢?

文学同大粪地位等同的原因就是有人把文坛弄成了马桶,始作俑者就是那帮老先生们,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如何成长为“作家”的。

但是,老先生们,总赖在马桶上不累吗?小心得了便秘,如同那位白老先生,被小孩子一骂就什么也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