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马英九访美的智囊

日期:2006-04-24

李剑诸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美国之行备受华府重视。副国务卿佐立克等官员,在距离白宫只有一条街的大都会俱乐部,与他密晤三小时。据大公报报道,这是“台湾政要访美受到的最高规格接待”。

美国人把政治行情日益看涨的马英九视为“伟大的蓝色希望”,但对“三合一”辅选中败北的陈水扁却倍加冷落。去年底,美国驻台最高代表的“美国在台协会”(AIT)负责人包道格,在西方传统的感恩节,一反常态没邀请阿扁吃火鸡。最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更直呼其名而不称“总统”。今年二月初,马英九却获邀去白宫“吃早餐”。因为华盛顿有个一年一度的“全美祈祷早餐会”,称得上是“政坛盛事”,很多欧美政要列席,如果马英九出席,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见到最多重量级人物”。但小马哥担心“马失前蹄”,赴的是游说军购的“鸿门宴”,所以没有成行。

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透露,自从认定马英九为台湾地区下届领导人选之大热,美方就有不少智囊机构、着名院校和商会邀约,包括AIT,哈佛校友会、美国企业研究所、CFR(对外关系委员会)等。

马英九日前终于踏上旅美征途。他是哈佛毕业的法学博士,又曾在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在美国的师友及同窗都不在少,熟悉西方礼仪。他在各个场合英语对答,尽显幽默风趣作风。譬如英语发音中,马与毛十分接近,外国人很难说清楚,故马英九甫开场就提醒各位他是马主席,不要搞错对象。但还是有一名提问的哈佛学生说:“毛主席你好!不,不,是马主席。”马英九笑说:“我就知道会这样。”

印象中,历届国民党大佬中,留美的特别多。譬如李登辉是康乃尔博士,连战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宋楚喻是乔治城大学哲学博士。但留美未必亲美。记得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总共才有170个教授,其中逾百个是留美归国的博士。这所高校最初是中国亲美派知识份子的大本营,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联大师生日益质疑和反对美国对华政策。连战在芝大的博导邹谠,因此写成《美国在中国的失败》(AmericasFailureinChina1941-1945),在美国学术界一炮走红。

今次邀请马英九走访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FairbankCenterforEastAsianResearch)大有来头。记得江泽民当年在哈佛演讲,正是该中心的主任傅高义(EzraVogel)安排的。傅高义是美国少有的“日本通”和“中国通”,70年代他写了《日本的第一》,发行70万册,那一代的日本知识份子都读了这本书。后来他主编的《与中国共存》,影响了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创办逾半个世纪。创始人JohnKingFairbank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专家,二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截止到逝世前的1991年,他在美国的“中国研究”领域,一直处於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中美建交前夜,两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是他的着作《美国与中国》(TheUnitedStateandChina)。美国当今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於其门下。

邀约马英九演讲的另一机构,是“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简称cfr,香港有些媒体译为“外交关系协会”)。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智库(TheThinkTank),其发起人是美国宣传大师李普曼和“公关之父”贝奈斯。此俩人当年作为总统威尔逊的智囊,参加“巴黎和会”后突发成立“师爷班底”的奇想,发展今已有3200多名成员。它纳入财界、学界和政界的精英人士,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它的旗舰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Aflair)为世界各国政界的常备读物。

它的三任领导人包括美国最有头脑的策士之一布热津斯基、银行家洛克菲勒和外交官洛德。布氏的主要着作在中国均有译本,包括《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政治》、《权力与原则:国家安全备忘录》。中国知识界都熟悉的亨廷顿,亦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亨廷顿所写的《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是冷战结束后对世界政治舆论影响最大的两部划时代巨着。

“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是这样自我介绍的:“非党派的会员制机构,研究中心和出版人”,“旨在提高对世界问题探讨的质量,培育新一代思想家和领导人,切实可行地迎接国际挑战。”显然,这个机构远非自己谦称的那么简单。曾受毛泽东接见三次的美国驻华大使(次数最多,仅次於基辛格)洛德曾说过:“秘密管理世界的不是三边委员会,而是对外关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