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祭袁墓后记

日期:2006-04-07

有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资格提起他的名字,因为我们的祖先以“爱国”的名义将曾他碎尸万段,生吞活剥;有一个人,我们不敢提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是我们民族脆弱心灵的无法承受之轻;有一个人,我们不能正视他的眼睛,正视他的眼睛会使我们习惯了长久黑暗生活的眼睛灼伤;有一个人,他曾在宁远毙伤敌酋,京师被围时他星夜驰援,以九千疲惫之师敌十万满兵,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身被数创,力解京师之危;有一个人,他被凌迟处死,“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有一个人,在他死后几百年后,我们的人民仍然不原谅他,又喊着“革命”的口号将他的墓铲平,将墓碑砸碎!他“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他的身上应验了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这个人是谁?他又犯下了什么样罪行,让这个民族如此的忌恨?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意明亮显赫、光彩辉煌;他是历史上少见的真英雄,有着几乎无人比肩的高贵灵魂和赤诚人格。他是历史的火光,在孤独的时空中燃烧,穿透千年岁月,为我们保存着民族精魂的火种。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人如其名,但他的皇帝和同胞都是鼠辈,受不得光明,所以他只能去死!我从高耸的水泥丛林里东找西找、七拐八绕,好不容易才看到花园一角的袁爷之墓。

我是从雍和宫出来后来到袁督师墓的,特意给袁督师留了九柱香,我不懂烧香的规矩,我只是想九柱香多少可以表达一下我崇高的敬意吧。一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不是雄伟的雕像,不是旺盛的香火,不是如织的祭奠者,而是“售票处—〉”,对此如何不骂娘?联想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要收费,我不禁想问:倭人的靖国神社要收费吗?还好管理人员告诉我“现在暂时还是免费的”,稍稍能平抑我心中的痛苦。走进大门之后一个不大的,空空荡荡的庭院,正对着大门是三间展室,中间的是主展室,天气有些阴,屋里也没有开灯,所以有些昏暗,正中挂着袁督师的画像,画像前有一个长案,我将带来的香摆于其上(此处规定不许点燃),两侧是几幅画介绍袁爷的生平。两边的两个展室里有些明代的青花瓷碗,弓箭,刀枪,完全是不相干的不知真伪的文物。主展室的督师画像后有一扇门,出此门是一个小院即是袁爷忠骨所在,有一大一小两个石碑,都很残破,可能是文革后重新用水泥拼凑起来的吧,大石碑上的字刻痕甚浅,但新用油漆涂刷,“有明袁大将军墓”,涂刷的字迹不甚工整。墓前摆放有两束干花。小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这应该是布衣程本直之墓吧,程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游人很少,我去的时候里边只有两个人,也没有见到什么有价值文物,传说中的康有为(题: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梁启超的题字都没见到,也没有“宋庆龄、周恩来、朱德、李济深、傅作义都曾前来祭扫”的痕迹,所有的管理人员也只有看大门的一个人而已,我有些羡慕那个看门人可以日夜守在袁爷身边。

其实袁爷是幸运的,与其生活在众人中却无人理解,还不如一个人独处享受孤独。一位网友说他吃北京烤鸭的时候想到了袁爷,同样是凌迟,也是一样叫人给吃掉,所不同的,是鸭子死后受刑,当然比咱袁爷要幸运多了;百姓们吃袁爷的肉是生吃,还不要调料,那还带着满清人留下的累累伤痕的血肉他们就咽得下去?这位网友说他当时不知不觉笑出了眼泪。试想那个国家那个英雄有这样的待遇:行刑时无数百姓群情激奋为其送行,还没死千千万万百姓就开始把腹腔当棺材为其收敛尸体!那是何等的寂寞,何等的伤心?统治者不理解也就罢了,功到雄奇即罪名,从白起、李牧、韩信、檀道济、岳飞、于谦到熊廷弼,这个名单太长了,“论功行戮,为敌报仇”,我们有传统,我们会为敌人报仇,我们是多么的大公无私啊!但不被百姓理解,千古历史,又有谁还有这么悲惨的命运呢?袁督师之悲还在于他的生死关乎大明帝国的存亡,却被心胸狭窄的明朝皇帝杀害,史载崇祯“帝刻嫉”。岳飞之死,宋金议和;于谦之死,也没有直接的恶果;熊廷弼之死,尚有袁督师接任;袁督师之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国之人,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皇太极有相当的自知之明,用辞十分谦卑,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甚是可爱。而崇祯毫不理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他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带兵十余万,避开袁崇焕防守的东路,由蒙古兵作先导绕道西路进攻,兵势如风攻向北京。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叁百余里,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八小时,清兵终于不支败退十余里。袁崇焕知道这一仗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其时因为急于救援带来的兵力较少,所以他想等到集结各地勤王兵力再对清兵进行彻底的反击,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已犯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将满清部队一次性的击溃,满清人口稀少根本无法承受一次这样的毁灭性打击。清兵溃败之后,心中不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的居民顾着自己城外的家产,说袁崇焕不肯出战是别有用心;有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甚至砸死了几名兵士。崇祯看到袁崇焕迟迟不肯决战清兵,又听到谣言四起,加上皇太极恰到好处的一个“离间计”,立即召见袁崇焕,就在殿上命锦衣卫把袁崇焕逮捕下狱。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崇祯催促满桂(袁崇焕手下大将,蒙古人)冒险求战,满桂不得以出兵,全军覆没。祖大寿是和袁督师一起被召见的,见主帅被捕,战栗不知所措。崇祯派了个太监向城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三军放声大哭。祖大寿率军冲出山海关北去,正南下赴援的袁军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自然也掉头就走。崇祯慌派全体内阁和九卿到狱中求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等到信使追上袁军,已在山海关外了。祖大寿读毕,下马捧信痛哭,全军也跟着痛哭,惊动了在军中的祖大寿母亲,问清是怎么回事后,劝大家回去奋勇杀敌:“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何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于是袁军个个争先恐后,即日回兵入关,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切断清兵后路,逼迫清兵退回辽东。天下有过这样的“奸细”吗?情景有点像安史之乱中,唐军队守潼关,皇帝先逼死哥舒翰,再杀高仙芝、封长清,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动力,最终导致唐长安陷落。袁督师被害265年后,满清已尽得中国文化之真传,以与明朝末年类似的表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

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但袁崇焕又有多少机会呢?在他主管辽东的短短数年,竟然两次被迫离职;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怎能以九千战退十万?与韩信、岳飞、徐达的对手不同的是,努尔哈赤(“成吉思汗之后最优秀的军事家”)、皇太极及其麾下的满洲兵都是优秀而彪悍的,纵然在北京城下袁能看出皇太极用兵的破绽,也因为皇帝的不信任而无法施展抱负。明朝决不乏人才,这些人才都是被明朝皇帝的昏庸害死的,袁爷的悲惨遭遇也是他们命运的缩影。若是你我处于那个时代,身处督师的位置,又会怎么样呢?多么的悲哀啊,我们的猛将总是被自己人干掉!我舍生忘死,为你卖命,我还得求着你让我去杀敌,多么的荒谬啊!你马上就要夺取我的性命,我还要部下回来保护你,这是怎样的忠心啊!“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石匮书后集》)而我们的英雄,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一直在叹息,即使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我们已经无法揣测袁爷当时的想法,他是否曾经后悔?同样我们也不知道百姓食袁爷肉的时候的心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以为英雄之血肉可以给他们治病,给他们壮胆,像后来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一样?其实袁将军被杀只不过给了普通百姓一个合理合法的吃人肉的借口罢了,不信请看下边的例子:几年后,崇祯皇帝又剐了一个和国仇家恨没有一点关系的倒霉家伙郑缦,《明季北略》的记载是这样的:“炮声响后,人皆跻足引领,顿高尺许,拥挤之极……归途所见,买生肉为疮疥药料者,遍长安市。二十年之文章气节,功名显宦,竟与参术甘皮同奏肤功,亦大奇也。”杀人的炮声响后,围观的人都踮着脚尖看希奇。看完了拍拍屁股回家还嫌不够刺激。一路上热热闹闹都是买人肉回去治病的。这一次修史的书呆子终于兔死狐悲,看不惯了,发了句牢骚——TMD,读了几十年书,居然被人当成人参甘草吃掉了!百姓争食“汉奸”之肉的背后隐藏的是渴望“吃人”的贪婪!

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胆大是因为无愧,谁能比他更无愧呢?敌人来的时候你们像绵羊,敌人一走你们马上张牙舞爪变成狮子!满洲人兵临城下的时候你们干什么去了?鲁迅说:“中国爱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人斗争,就是不敢同外国侵略者斗争。”在自己人面前有多凶狠,在敌人面前就有多懦弱!他的部下佘先生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偷走了人头,从此北京广渠门外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坟丘和一个守墓的家族,佘义士立下遗训:“不得做官,不得回广东老家。”这一守,就是十七代人。什么“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哈哈哈哈,只不过是“人民是愚蠢并且容易操纵的”的另外一种说法罢了!想到袁爷的遭遇,再想满兵对汉族的屠杀劫掠,我就不那么难过了,甚至觉得这真是报应啊!----这个民族如此愚蠢、自私、恶毒、凶残。从皇帝到百姓,上上下下都这么变态。“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袁督师错了,他死后的确还有勇将(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但都投降满清了。他死后,明廷再也找不到一个象样的督师,边事无人,明军将士因此对朝廷寒透了心。此前明军与满兵交战,虽然屡战屡败,但将士或者战死,或者逃跑,还很少有向满人投降的。袁死后,把先生的头颅传首九边,(教将士们瞧瞧,是逼他们反乎?抑或教他们了解了解忠君爱国的必然末路乎?)于是开始有整个部队向满兵投诚的:“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他死后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将士给满清送去了红夷大炮,从此明军在武器上也不占优势了。袁将军曾云:“心苦后人知”,他又错了,后人真的知吗?他生前没人理解,身后也寂寥。竟然是他的敌人们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在一百五十年后为他平了反,《明史列传*袁崇焕》评价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乾隆深为同情,找他的子孙,给予安抚;时至今日,他的庙堂冷落,不见多少国人到来,倒是有一名美联社记者感慨无比:“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汉唐时神武的龙族之所以在退化成见不得天日的卑微鼠辈之后还没有彻底灭绝,我想正是因为这个民族还能产生袁督师,佘义士,程本直这样的痴人吧。袁爷安息!

注:

此文为一名为wyfbird的网友所写。去年我在贵周刊发表《袁崇焕之死》一文后,陆续收到了不少网友的来信,其中也有网友表示去北京祭祀袁墓,现在这篇文章就是wyfbird去北京祭祀袁墓后所写。

很惭愧,本人自己尚未去祭祀过,只因近几年还没去过北京,但计划今年会去的。

叶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