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是无条件投降的吗?

日期:2006-03-22

美国为了它自己的战后利益,单方面决定保留日皇体制,因此天皇裕仁颁布的“终战”诏书,竟一字不提向盟国投降,并把日本的侵略解释为“当初开战是为了自存与东亚的安定”,而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就是以此为根据!不仅如此,美国还在战后把作为赔偿中、美、英、苏四国之用的850个日本军需工厂,先后归还日本政府或私营企业,美国扶植日本重工业,目的是要使日本成为它称霸全球的一个卒子。

香港《大公报》发表海潮撰写的“日本真的是无条件投降的吗?”一文,回顾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的经过。文章说,美国为了它自己的战后利益,单方面决定保留日皇体制,因此天皇裕仁颁布的“终战”诏书,竟一字不提向盟国投降,并把日本的侵略解释为“当初开战是为了自存与东亚的安定”,而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就是以此为根据!不仅如此,美国还在战后把作为赔偿中、美、英、苏四国之用的850个日本军需工厂,先后归还日本政府或私营企业,美国扶植日本重工业,目的是要使日本成为它称霸全球的一个卒子。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七时半,黎秀石作为重庆《大公报》随英军太平洋舰队的记者登上停泊在东京湾的美舰密苏里号亲眼目睹日本的投降签字仪式。

受降仪式开始。由于中国首先抗击日本侵略,奋战时间最长,因此九国代表入场的次序以中国为首,其余分别是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

九时整,盟国受降仪式正式开始。主持受降仪式的麦克阿瑟首先讲话,不少在场的记者觉得麦氏的讲话不恰当,把一方求降一方受降的关系,说成是共同作出协议,恢复和平,太给日本留面子了。

接着,麦克阿瑟指着甲板上摆好的桌子,叫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先是重光葵、后是梅津美治郎。受降书签署由麦克阿瑟以盟军统帅的名义首先开始,其次是尼米兹海军上将以美国全权代表的名义签署。接着是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将军。

回顾历史,我们将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的吗?据黎秀石讲,采访受降仪式那天,随行记者手上都没有投降书全文的复印本,但都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可是其后细看投降书才发现。其中并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句。

军队投降与国家投降,两者区别很大。为什么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无条件变为有条件,废除军国主义的日皇体制变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要解答这两大问题,得从头说起。

日皇裕仁于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召集重臣及军方首脑,面谕开始讲和工作。当时日本败局已定,裕仁希望由苏联出面“调停”,交战双方达成“荣誉的和平”。当时的苏联对日本来说还是个中立国,并且曾和日本签订过中立条约,但是已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五日宣布废除此约。

七月二十七日,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第二次奉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时,中、美、英三国向全世界播放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的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远铲除;日本战犯交付审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波茨坦公告》还警告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上列条件,日本将面临迅速而完全的毁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约日本驻苏大使于八月八日晚会谈。六日,日本政府正在盼望不久有好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之际,他们听到的却是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声。广岛全市顿成废墟,居民死伤无数。

裕仁由此决心从速结束战争,也更为焦急地等待苏联的覆音。八月八日,日本得到的答复却是:苏联当天对日宣战。

八月九日,美国扔下了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居民和广岛一样死伤无数。

八月十日,裕仁在御前会议决定,在不改变日皇体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八月十二日,美国以公开广播的形式答复日本,其内容为:“自投降之时起,日皇及日本政府之国家统治之权限,为实施投降条件起见,应置于采取其必要措施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美国这样答复就等于同意不废除日皇,而只是使他的权力在必要时受制于盟军最高统帅。这完全违反了《波茨坦公告》中两大受降条件: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

谁都不能否认历史事实。日皇是三军统帅,各次侵略战争,从侵华至偷袭珍珠港,无一不是他决定进行的。这一点,有日本历次御前会议记录为证。日皇本来无法逃脱战争罪犯应得的审判,但是美国在他还没有投降前就答应他可以继续高高在上当“天皇”。

正是这一点,给了日本人得寸进尺的机会。裕仁得知美国答应他保存皇位,便又狂妄起来。十四**向国内人民颁布“终战”诏书,竟一字不提向盟国投降,而只是接受中、美、英、苏的共同宣言,并且把日本的侵略解释为“当初开战是为了自存与东亚的安定”。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就是以此为根据!

盟国在受降书上,把原定要求“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改为“日军”无条件投降,但事实上进驻日本的美军也没有监督日军无条件地投降。

日军参谋本部命令部队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仅东京市谷区一地焚烧文件的黑烟弥漫天空达三天之久。这样,日军毁灭了它在侵略中施行毒气战、细菌战、“三光”政策等等罪行的记录。

至今,还没有把埋藏在中国各地的毒弹加以清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毁灭了有关施行毒气战的记录。当然更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政府尚未负起清除这些毒弹的责任。

这只是日军故意违反无条件投降销毁罪证造成的恶果之一。销毁罪证就是掩护战争罪犯,这也是明目张胆地抗拒盟军受降的一个条件:审判战争罪犯。

受降书另一规定:严禁日本拥有军事工业。但是,日本政府和军部下令把军需物资“紧急和秘密”地转为民用,但更严重的事态还在后面。盟国原来指定把日本八百五十个军需工厂作为赔偿中、美、英、苏四国之用,但独揽支配日本大权的美国竟把这些工厂先后归还日本政府或私营企业。

一九四六年八月,中、美、英、苏、法在巴黎举行对意大利媾和会议时,黎秀石作为记者曾向美、英、苏三国的有关方面了解对日媾和的想法。他得到的消息是三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即不让日本再有重工业,以防它重新武装起来,这和《波茨坦公告》“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是一致的。

但是,事隔不久,美国又来一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顾盟国的决定,扶植起日本重工业。这是为什么呢?其后几年亚太地区发生的战争,把答案和盘托出了: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它称霸全球的一个卒子。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60周年。战后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广播、电视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反省日本祸害亚洲及世界的侵略战争,而是断章取义地截取诏书中“堪难堪之事,忍难忍之物,欲以之为万世开拓太平”那一段话,制造悲情气氛,要日本国民感谢并体恤天皇为“护持国体”、“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的苦衷,激励日本国民的爱国热情。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解读一下《终战诏书》的全文:

朕深忧世界之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辈忠诚勇武之臣民如次:

朕着帝国政府通告:兹已接受美英中苏四国之共同宣言。

始初,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乃皇祖皇宗之遗范,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实亦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至若排他国之主权,侵彼领土等所为本非朕之志也。然,交战业已四载,朕之陆海将士勇武善战,朕之百僚有司励精图治,朕之一亿庶众克己奉公,各尽最善;但战局并未好转,世界之大势亦于我不利;加之,敌新近使用残虐之炸弹频频杀伤无辜;惨害所及之甚实不可测。若继续交战,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进而更会破坏人类之文明。果如斯,朕将何以持保朕之亿兆赤子,何以谢慰皇祖皇宗之神灵。此乃朕着帝国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缘故。

对始终偕帝国戮力同心致力于东亚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遗憾之意;对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之帝国臣民及其遗族,每当虑及,常五内俱裂。至若负伤、受灾祸、失家业者之福祉,乃朕深切轸念之所。惟今后帝国所受苦难本非寻常,尔等臣民之衷情朕亦悉数知晓。然,大势所趋,朕堪难堪之事,忍难忍之物,欲以之为万世开拓太平。

联兹寄信赖于可护持国体、忠良之尔等臣民之赤诚,且与尔等臣民永在。若夫情激之至,滥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由此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如是者乃朕之最忌;宜举国一家,子子孙孙相继;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信道义,坚守志操;誓发扬国体之精华,不累世界之进运。以此相期许,望尔等臣民体恤朕意。裕仁

日本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用“暖昧的日本”这个词来形容日本近代以来的文明。这是一个经典的概括。日本人对加害国的侵略叫做“出兵”或“进入”,道歉词句无非是“反省”或“对不起,过去的事给贵国及人民添麻烦了”等。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书,也仅仅叫做“终战诏书”。每年8月15日,供奉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和掩埋他们骨灰的日本爱知县的三根山“殉国七士墓”,都会有成群结队的日本老兵穿着昔日臭名昭著的日军军服,打着军旗,挎着军刀,吹着军号来到这里祭拜。他们为当年的战争无比自豪,不承认日军曾经战败。按照天皇的诏书辩解说,那仅仅是“终战”。他们对下一场战争依然充满着希望和憧憬。

1

日本学者千本秀树在《天皇制的侵略责任与战后责任》一书中说:《终战诏书》不存在战败认识。

过去,中国和各战胜国的教科书中都说“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被接受这一点看,此说也不算错。不过,若细读天皇的《终战诏书》及其政府声明,从无“投降”二字,更谈不上“无条件”,而且不存在战败认识。1945年8月,天皇致盟军的回复中明确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变天皇统治大权”为前提的。《终战诏书》尽管明确表示发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苏四国,但战争的期限则被限定为“四年”。因为裕仁认为“大东亚战争”是向美英发出宣战布告以后的战争。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战争,似乎就根本没存在过,一概不予理会。

“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实亦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侵彼领土等所为非朕之志也。”把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为了“自存”,这种扭曲措辞,充分暴露了裕仁及其亲信试图集体篡改历史的形象,将“帝国”与“东亚”分离开来,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以此佯装自己身上不存在通过发动一系列“排他国之主权、侵彼领土”的侵略战争而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以隐藏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正是与美英两国开战的主要原因,其根本之处就是回避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

再看1941年12月8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的《开战诏书》,它开宗明义地“对美国及英国宣战”,理由是日本帝国之存亡“濒临危殆”,不得不发动这场旨在“自存”、“自卫”的战争。《开战诏书》承认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以后中日之间全面爆发战争的事实,却又称该战争暂时已经结束,眼下日本与“国民政府”处于“善邻”关系之中,这样一来,似乎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在1941年12月就已经不存在了。《开战诏书》说:“曩者,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滥滋事端,搅乱东亚之和平,遂致与帝国执干戈,兹已经四年有余。幸而国民政府发生更新。帝国遂与之缔结善邻之谊,达成相互提携之诚。然,残存于重庆之政权,恃美英之庇护,仍不改兄弟阋于墙之念。”

虽然说“中华民国”方面“搅乱东亚之和平”,把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了中国,但还是承认:长达“四年有余”之间,大日本帝国对中国“执”了干戈,两国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现阶段,日本已经与更新的国民政府“缔结善邻之谊,达成相互提携之诚”。而这个更新的国民政府指的是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汉奸汪精卫政权。同年11月,日本和汪伪政权缔结了所谓的《日华基本条约》,只承认汪精卫政权为正式政权,以此作为对“庇护”重庆国民政府的“美英”“宣战”的理由。《开战诏书》指责“美英两国支援重庆残存政权,助长东亚之祸乱,藉和平之美名,欲逞东亚制霸之野心”。辱骂美英两国的话语恰恰暴露了日本自己的企图。从《终战诏书》的措辞中似乎已经看不到中日战争的痕迹,就因为它是遵循《开战诏书》的逻辑炮制出来的。

《终战诏书》中“始初,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乃皇祖皇宗之遗范,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的措辞,把裕仁自己扮演成“民族”与“人类”的救世主。这样一个新的神话就构建出来了:“接受共同宣言”,是因为“敌人”“使用”了“新”的“残虐的炸弹”,为了阻止更多的“无辜”被“杀伤”,也为避免“我民族之灭亡”和“人类文明”的“毁坏”,天皇作出了“圣断”,因此,裕仁是“日本国之救世主”,“人类文明之守卫者”。

为了回避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日本政客不惜捏造历史,消除裕仁即位以来参与战争的痕迹,抹消他作为大元帅时时常发出的决断的后果。

关于日中战争,裕仁装作一副根本没有发生的样子,企图开脱自己的战争责任。即使决定对美英宣战,也强调自己是作为沉默者的形象出现的。裕仁说:“12月1日,阁僚与统帅部联系御前会议召开,会上决定开战。当时我觉得,即使反对也不会起作用,所以保持着沉默。”

由此可见,《终战诏书》是以免除裕仁战争责任的形式在歪曲历史,是战后日本一系列右翼言论的出发点。

阿巴斯通讯社东京分社社长罗贝尔.盖兰对《终战诏书》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终战诏书》一次都未曾提到过战败这个字眼,当然也没有使用过投降的说法。裕仁认为残忍的原子弹爆炸是终止这场战争的理由。而且,正如该诏书所述:“昔日,之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实亦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仅仅把此当作战争的目的。因此,假如旧军人们将来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历史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以该诏书的文本为基石,发表如下说法:我们之所以放弃战争,只是因为我们的敌人采取了非人道的行动。虽然麾下的军队没有遭受重创,但是我们的天皇却同意了终止杀戮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天皇不只是日本国的救世主,而且,他还想成为反对一切残虐行为的人类文明的防卫者。

对《终战诏书》,罗贝尔.盖兰表示了巨大的惊讶:这种文本简直不可思议,就其精神而言,是彻头彻尾的日本式产物。

盖兰的分析出色地击中了靶心!在日本右翼军人回想录中,旨在“自存”的战争视角被反复提起,作为“日本国救世主”的天皇形象,成了日本右翼政客篡改历史的旗帜。由日本自民党为纪念《终战诏书》播送50周年而出版的《大东亚战争之总结》一书就宣称:大东亚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出笼,编撰了旨在篡改侵略历史的教科书,而这部教科书竟然通过了日本官方的审查。

■裕仁天皇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是耶?非耶?如果是,日本战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让人不理解的行为:把“侵略”说成“进入”,把“战犯”奉为“神明”……为什么日本的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60周年。战后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广播、电视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

从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开始,对它进行一系列解读,围绕战后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揭示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秘密。给我们的警告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阴魂还在日本列岛上飘荡。

只字不提“投降”

日本学者千本秀树在《天皇制的侵略责任与战后责任》一书中说:《终战诏书》不存在战败认识。

若细读天皇的《终战诏书》及其政府声明,从无“投降”二字,更谈不上“无条件”,而且不存在战败认识。1945年8月,天皇致盟军的回复中明确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变天皇统治大权”为前提的。《终战诏书》尽管明确表示发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苏四国,但战争的期限则被限定为“四年”。因为裕仁认为“大东亚战争”是向美英发出宣战布告以后的战争。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战争,似乎就根本没存在过,一概不予理会。

阿巴斯通讯社东京分社社长罗贝尔.盖兰对《终战诏书》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终战诏书》一次都未曾提到过战败这个字眼,当然也没有使用过投降的说法。由日本自民党为纪念《终战诏书》播送50周年而出版的《大东亚战争之总结》一书就宣称:大东亚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出笼,编撰了旨在篡改侵略历史的教科书,而这部教科书竟然通过了日本官方的审查。

美国种下的历史恶果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日本投降实际是天皇与美国的交易,虽放弃抵抗却保留了原有政权。

1945年8月30日,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进驻日本。占领初期,麦克阿瑟为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促使日本最终建立一个和平的责任的政府,曾制定并实施了包括解除武装、惩办战犯等一整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其中,天皇制问题与战争、军备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对付社会主义的苏联,美国迅速将对日政策由惩罚改为扶植,不但重新释放和武装战犯,而且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日本的战时政治体制和统治机构。结果,那些被盟军释放的高级战犯又重新在政界、财界和舆论界活跃起来。担任过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的甲级战犯岸信介,1957年顺利当上了日本首相。甲级战犯重光葵,1952年任改进党总裁,以后出任外务大臣和副首相等要职,日本学者称他们为“战犯政治家”。

军国主义越走越远

今年5月4日,日本知识界“九条会”的领导人大江健三郎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表示担忧。这种倾向体现在日本试图修改《宪法》及首相小泉纯一郎经常参拜存有争议的靖国神社上。大江说这种倾向现已扩大,而且越来越强烈,但我们抵制这种倾向的时间却是有限的。

2001年1月,小泉纯一郎不顾国内70%的舆论反对,强行向伊拉克派遣了“自卫队”。而过去,“自卫队”向海外派兵一向被历届自民党内阁视为违宪行为。但是这个规矩却被身为自民党与公民党联合政权的小泉内阁给践踏了,它意味着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宣布“放弃”的“交战权”被行使。

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已经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局的一位官员指出:小泉是在兜售“自己是可以向中国说‘不’的政治家”。

美国的沉默与纵容:

问泉哪得“浑”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2005年6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寻求无罪判决的日本战争纪念堂》一文中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靖国神社问题和甲级战犯的判决问题上一直保持沉默。虽然美国官员对日本将靖国神社比作阿林顿国家公墓感到不满,但美国官员往往为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或是故意保持沉默。原因是冷战也许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感到不安,就像20世纪40年代共产主义的兴起一样。正如2005年6月22日《纽约时报》所说:现在对美国来说,最好是出现一个强大而且重新实现军事化的日本,而不管日本人在靖国神社问题或是战犯问题上说些什么。

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美国的霸权思维互融,形成了当前冲击日本对外关系的一股浊流。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在于日本政府能否从日中友好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自己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作出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从政治上化浊为清,推动两国关系走向光明的前景。

“八十年代后”对日本爱恨交加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历史未被尘封,世界已然改变。与看着抗战题材影片长大的前辈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画和电子产品中成长。今天,个性更为鲜明的“八十年代后”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这个奇怪邻国的呢?

如何看待抗日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八十年代后”与前辈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日本无力进攻前苏联和扩大对东南亚的侵略。

对日本的爱与恨

“八十年代后”对日的爱与恨从何而来?现实提供了太多喜欢或讨厌日本的原因。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再加上现在日本政治上的一些不友好举动,如靖国神社问题和东海问题,就构成了广大80年代出生的学生对日反感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他们又往往会对日本的技术、电子产品及流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对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学生大体上有三种看法:讨厌日本、喜欢日本、爱恨交加下的矛盾心理。

爱恨不能盲目

归根到底,反日还是因为中日的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和东海之争,更多是领土资源的争夺,是现世的两国利益之争;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完全是日本右翼势力在搞鬼。因此反日其实该是反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

喜欢日本的人大多从喜欢日本文化开始,一些人是因为日本先进的科技与技术。但他们对日本的接触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其了解也不过来自一些日剧和媒体的报道。

但日剧和漫画中描绘的日本可能与现实还有很大距离。“日剧中反映的日本是不真实的,它只展示了日本好的一面。”北外日语系刘志诚说道。

正视日本

如果80年代的学生对日本的认识有偏差的话,也许媒体的责任首当其冲。这次网上调查显示,57.84%的人认为媒体报道是决定自己对日本认识的首要因素。

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够培养一种有利于解决中日问题,有利于中国长远国家利益的对日态度,那么青年人公开表达激烈的对日情绪,这就会变成害国而不是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