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人去而未返是什么兆头?

日期:2006-03-05

朱卫华

据人民日报2月22报道,春节过后,广东东莞招工难问题再现端倪,据当地人才市场估计,仅服装企业普通车工的缺口可能不低于几十万,而且普工缺口严重的不仅是服装行业,家具、五金、鞋业、电子等各大行业都严重缺员。而据最新消息,铁路部门称春运40天中,东莞共送走660多万人,而截至2月23日,仍有至少170万人未返回东莞。

170万人去而未返——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自去年开始发难的民工荒再次降临。虽然170万去而未返者未必都是农民工,但从元宵节后该市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招工潮看,民工短缺的形势的确不容乐观。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节后与节前相比,返厂工人减少了三分之一。像服装、五金、制鞋、电子、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员尤其严重。这类企业年后初八便到劳务市场招工,有的至今连一名员工都未招到。而且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来东莞的人明显减少,离开东莞的人明显增多”。

在珠三角十几座城市中,主要有3座城市对民工的盈缺高度敏感,它们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去年东莞据保守估计总人口在800万左右,其中常住人口近160万,农民工大约超过500万人,这个数字基本可以满足25万多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用工需求。但今年如果真的持续缺口“三分之一”,后果将不堪设想。去年莞、深、穗都发生过企业接回订单,却因缺乏人手无法履约只好退单的情况。

东莞有关方面一直对民工短缺问题讳莫如深。这是可以理解的。去年东莞官方口径是短缺26.7万人,跟人才市场调查的短缺100多万这个数字相差悬殊。有关专家认为,像东莞这样的经济规模,民工缺口如果达到一百万,就将踏越警戒线。届时就可能会有一批企业不得不倒闭或转移,特别是中小企业更经不起民工荒的折腾。在珠三角同长三角的竞争中,民工的流向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民工对哪座城市的忠诚度发生动摇,哪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将受到重大挑战。

事实上,今年春节后我国有多座城市都发生了农民工离多回少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去而不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东莞以及整个珠三角看,主要原因是企业劳动强度大、环境差、工资低。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民工荒”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从人才市场常年被求职者挤得水泄不通的状况看,劳动力不仅不缺,而且有过剩之虞。一些劳动强度合理、环境较好、工资较优越的企业从来就没有为招工犯过难。而大部分企业都在为招工疲于奔命。连一些企业主都不得不承认,“现在是工人选老板,而不是老板选工人”。

去年“民工荒”发生后,莞、深、穗不少企业就是靠提高工资来完成招工任务的。终于熬过了一年,现在为什么又可能会出现第二次危机?看来仅仅靠增加几百元的月薪,是不能从根子上改变“众叛亲离”的用工局面的。其实,企业用工只要把握好两大要素即可高枕无忧,即环境和待遇。

环境,主要包括安全、舒适等因素。农民工对环境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在安全方面,只要不是动辄就致伤致残就可以了,像深圳的工厂每年都要发生千余起断臂残肢事故,确实超出农民工甚至社会心理承受的极限。在舒适方面,他们不是苛求车间的空气多么清新,只要无毒就可以了;不是奢望八小时工作制,只要日工时不超过12个钟头就谢天谢地了;不是享受恒温的凉爽,只要不把人热得中暑就满足了……至于待遇,除了工资,工人的劳保待遇、食宿条件、文化活动等也绝对不可忽视。当然,他们也不是希望每周八个休闲日,只要每天有八个小时睡觉哪怕干满30天都行;不是希望每餐有山珍海味,只要保证上班不被饿晕、不要发生集体食物中毒就可以了;不是希望天天有卡拉OK陪伴,只要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乐乐就可以了……一个被血泪浸泡过的群体,老板只要把他们当成“人”,他们还能奢求什么?!

这几年,包括东莞在内的一些城市的企业恶劣的劳动环境一再被曝光,就算媒体可以装聋作哑,身临其境的农民工可越来越不买账,因为他们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南下不行他就北上,北上失利他就偷渡,上伊拉克上阿富汗,反正是累死苦死,到哪儿都是死!其实,国内农业也正在风生水起,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决定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2006年2月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