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用谁的钱建起来的?

日期:2006-02-12

孔善广

医药费用高企,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一大负担,形成众多“因病致贫”的现象,甚至出现有一些“天价”的医药费用。在1月7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要求各地市应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主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老人、儿童服务。事实上,在记忆中少年时期的感冒发热,到医院解决问题只需要几分钱的挂号费与几毛钱的药费,现在却需要一百几十块,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比以前哪有增加到上百倍呢?为此,要提出“医院是用谁的钱建起来的?”这样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以往的医院,几乎所有的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必然是为国民服务,不存在赢利取向问题,也造就了新中国在短期内取得世界所确认的伟大成就。然而,在过去的多年来,医疗领域的改革,政府只是简单地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推向市场,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如在2005年7月1日,卫生部长高强在中宣部等主办的形势报告会上作专题报告指出: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的10%,其中的80-90%由政府负担。即使是美国那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2003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相比,泰国政府投入占56.3%(2000年),墨西哥占33%(2002年),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由于政府投入水平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从机制上出现了市场化的导向。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一些医院靠贷款、融资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相当一部分要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来源:卫生部网站2005年8月4日)。从以上数据就可见一斑。

但无论如何,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投入的医院,是为了让普通国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市场化改革也不能让普通国民失去基本的医疗保障。虽然政府的投入在GDP比例中有所减少,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2003年的全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社会办医院仅占4%.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没有改变,也绝对有条件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真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利用国民的财政支出投入医疗领域,让众多的公立医院取得财政资源,并继续维持公立医院的垄断,而另一方面又让这些公立医院抛弃其公益服务的目标,搞自收自支的所谓“市场化”,医院90%以上的收入来自医疗服务收费,而导致医疗改革的“不成功”及公众的不满意,偏离了国家用纳税人血汗钱设立国有医院的初衷。

所以,“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主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老人、儿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当前的矛盾,但还需要在根本上解决。首先是财政投入问题,让公立医院真正解决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二是调整医疗资源结构配置,改变城市与农村、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资源配置比例;三是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开放社会的医疗投资,形成竞争局面。这样,公立医院的非赢利收费,既可以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也为社会赢利性医院竖起了收费标杆,遏制针对病者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高收费的现象,使社会赢利性医院通过更高水平的医术和服务来参与竞争,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医疗市场化改革之路。

Email:frankko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