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的两个意外

日期:2001-05-21

●王家英

这次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两点令人惊奇。第一是投票率比上次跌了大约10%,第二是民建联的得票率和获得议席增加。

作者认为,选举结果说明特区政府大致上仍能维持施政稳定的局面,不会受到“民主派”太强烈的挑战。

第二届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已于9月10日晚结束。就地区直选的投票率和选举结果而言,有两点令人诧异。

首先是投票率。本届立法会选举投票率不足44%,较上届的53%,跌了近10个百分点。根据选举前进行的多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选民的投票意欲并没有显著的波动,故此学者专家对投票率的预测,不论乐观或悲观,均只在上届的53%上下数个百分点之间落墨,没人预想到竟会下跌近10个百分点之多(当然也包括笔者)。这再次重复了上一届立法会投票率预测满地眼镜破碎的经验,当时没人能想像到投票率可达53%之高,也再次反映出香港民意之如流水,需要学者专家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其“性向”,否则类似的“跌碎眼镜”现象,未来还会不断出现。

不过,事后孔明的解释还是相当多,包括:(一)选民对政府日益不满,社会政治对抗不断深化,这强化了选民对政治的疏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投票意欲。(二)过去两年来立法会议员表现差劲,部分选民因此对立法会选举“选贤举能”的功能有所怀疑,并放弃投票。(三)本届选举由于受“程介南事件”影响,负面宣传(所谓的“抹黑文化”)特别严重,挫伤了不少选民对候选人的信心,减低了他们的投票意欲。(四)过去两年政府丑闻不断,政治事故频生,很多选民对政府和整个政治制度出现了信心危机,故此以放弃投票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五)98年立法会选举高投票率只是一个特殊现象,香港选民基本上还是政治冷感,现在下跌了的投票率,只是回复“常态”而已。

无法解释的现象

然而,上述的解释经不起深入的思辨:一、如果对政府的不满会减低选民的投票意欲,98年5月立法会选举时,由于备受金融风暴冲击,选民对政府的不满也相当高,当时很多学者专家反认为这是投票率上升的原因,为何同一个原因可以在不同时候解释投票率的上升和下降?

二、立法会议员的表现差劲可能是一个事实,但自有立法会(局)选举以来,议员的表现一直为市民所诟病,我们如何解释95年、98年和本届立法会选举竟会分别出现36%、53%、44%投票率的大幅波动?难道期间议员的表现也出现大幅波动?

三、负面宣传在任何国家也一直出现,未闻必然会打击选民的投票意欲。以台湾为例,今年的总统选举被喻为负面宣传最严重的一次,但投票率较96年总统选举却上升了超过5个百分点,我们如何能遽下判断负面宣传必然会影响投票率?

四、至于投票率下降反映选民对整个政治制度出现信心危机,更有点耸人听闻。苟如此,95年只有36%的投票率,选民对当时的选举制度岂不是接近崩溃?进而论之,98年的53%投票率是不是反映选民强烈认同当时的政治制度?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投票方式在95年和98年之间有所变更外,回归前和回归后香港的政治制度变化甚少,我们如何能仅凭本届投票率有所下降而得出选民对政治制度产生信心危机的结论?

五、如果说44%投票率是回复香港选民“政治冷感”的“常态”,但这44%投票率毕竟远高于95年的36%投票率,我们如何以回复“常态”解释二者之间显著的落差?

无论如何,近年选民的投票意愿明显出现很大的起落变化,我们必须承认对此了解甚少,并在今后虚心地作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找出其真正的原因。任何事后孔明的印象式猜测,只会使我们不断重复错误,无法找出真相。

民建联得票反而上升

这次选举另一个令人诧异的地方是民建联的得票率和获得议席。由于在选举前十多天爆发了“程介南事件”,对民建联的选情造成重大的冲击,选前进行的多个民意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因此外界在选前对民建联的选情多持悲观的态度。但结果开出,不仅程介南名单在港岛区成功取得两个议席,民建联的全港得票率更超越上届的25.2%而达29.4%(包括邓兆棠名单)。反观“民主派”的第一大党民主党,其全港得票率却由上届的42.9%下跌至本届的34.7%(包括刘千石名单)。

现在必须解答的问题是,为何民建联能成功化解“程介南事件”的冲击,使得票率和议席均不降反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一、一直以来,民建联支持者的政党认同较为强烈,“亲中”意识形态也较为鲜明,“程介南事件”对他们虽造成颇强烈的冲击,但一旦冷静下来,他们较不容易选择放弃民建联。另一方面,民建联也明白到“程介南事件”的严重性,并因此而产生高度的危机意识。为了化解危机,稳住选情,他们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箍票”行动。其最终得票率和议席不降反升,不仅证明了其“箍票”的成功,也反映其在危机威胁下的惊人组织动员能力。

二、“箍票”成功应只能使民建联的得票率不跌,至于其得票率最终不仅不跌而且反升,便要从前述全港投票率显著下降寻求原因了。根据过去的研究所得,投票率越高,越有利“民主派”候选人,原因是新增的投票选民多为较年青且向往民主政治的人士。换言之,从相反的角度看,投票率下跌,对“民主派”的选情将趋于不利。依此而言,这次立法会选举投票率较上一届大幅下跌近10个百分点,对“民主派”特别是民主党的得票率造成一定的压抑,可谓顺理成章。在一方面成功“箍票”、另一方面民主党的得票因投票率下降而备受压抑的情况下,民建联的得票率不跌反升,便一点也不难理解了。

在议席方面,政党之间其实波动并不太大。民建联取得11个,较上届多了2个;民主党取得12个,较上届少了1个;自由党取得8个,较上届少了2个;前线取得5个,与上届一样;港进联取得4个,较上届少了1个。换言之,民主党仍保住立法会第一大党的地位。此外,若越过政党之间议席的些微变动,从传统“亲中派”、“民主派”和“工商派”分类看是次选举结果,三大派三分天下的形势基本不变,反映出未来立法会仍是权力分割之局,并无单一派系足以主导立法会。不过,由于在政治层面“亲中派”和“工商派”在政治路线上有较大合作的空间,而且也较倾向支持特区政府的政策,故此可以预见,未来特区政府大致上仍能维持施政稳定的局面,不会受到“民主派”太强烈的挑战。

最后必须补充的是,民主派特别是民主党在特区政府民望低迷、民建联饱受“程介南事件”困扰和地区直选议席进一步增加三方有利条件下,不仅无法捡到任何便宜,反而得票率不升反跌,议席基本上也轻微萎缩,如果未来政府民望改善,“程介南事件”逐渐淡化,民主党不是将面对更大的困境?看来该是民主党深入检讨反思以寻求突破困局的时候了。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