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的价值

日期:2001-05-21

作者:鲍玉(2月15日19:23)

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是人之常情,更是在城市谋生的民工之常情。没想到,这样一桩人之常情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引出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多家新闻媒体最近报道说,由于在大城市务工的外地人过年回家探亲,使得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大量“缺席”,城里人的生活遇到大麻烦:保姆市场人少价高,乳品公司暂停送鲜奶,买蜂窝煤找不到运煤工,建材市场关门停业,卖早点的摊子撤了,卖晨报的人少了,饭馆里的服务员走了,建筑工地停工了……总之,城里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不少家政服务项目,以及一些企业的艰苦工作岗位,均由于外地人的回乡出现了“真空”地带。

尽管有许多城市人对外来务工者持歧视态度,但今年这个缺少民工的城市春节似乎无可争议地凸显出民工的价值——正应了那句话:失去时,才知道他宝贵。好在这种失去只是暂时的。

今年民工价值的凸显大概与农民工进城规模的扩大有关。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5000多万农民工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就业,这个数字占到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特大型城市从事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北京市统计局去年11月30日24时人口动态监测表明,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人口为215.8万人,其中169.8万(占78.2%)的人从事务工经商,相当于北京市职工总数的37.4%。上海市目前有340万外来民工,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300多万,两者比例大约为1:3.8,也就是说,上海市民工总数相当于上海市人口总数的1/4。单从这两组数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民工在京沪两地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不谓“举足轻重”。

正视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注民工的切身利益,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外来务工者成为城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柱。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民工进城是我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现象和必经阶段,也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数十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这样的二元经济社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大量过剩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使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因获取了几乎无限的廉价劳动力而增加了利润空间,这既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还解决了农村的失业问题。因此可以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这种转移,现代工业得到了扩大,而传统农业则相对缩小,由此便可使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令人遗憾的是,理论和现实总有不小的距离。一些城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出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常以行政乃至法律手段人为限制外地务工人员的就业,既影响了民工的务工积极性,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地方限制民工从业工种,理由之一就是考虑本地的就业率,通俗地讲就是不能让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饭碗,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说,春节前北京招工市场空余职位很多,但北京本地人却看不上眼,他们抱怨:都是些什么破工作呀!这种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奇怪局面,不知还要维持多久?

请点此将本文推荐给你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