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神州面貌的二十年

日期:2001-05-21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个贫穷渔村宣告诞生。紧接着,珠海、汕头和厦门三个特区也相继设立。现在,整整20年已经过去,面对经济特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沧桑巨变,人们也许能够更加清楚认识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甚至还会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

凡是对中国政治背景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否认,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当代中国的一大创举。在当时政治保守、思想僵化和观念腐朽的社会环境里,经济特区的概念为中国的发展方向点燃了新的亮光,而这一概念的付诸实施,标志着中国真正开始以制度化的行动来挑战政治教条的权威。

经济特区设立之时,正是中国社会在停滞不前与寻求发展之间艰难挣扎之际。邓小平号召特区人民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目的就是要把特区作为试验区和先导,借以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完全有别于过去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首先意味着对传统政治的“叛逆”。在计划经济被长期奉为天经地义的国度里,中国人终于能够在法律的允许之下,毫无顾忌地拥抱起被长期排斥的资本主义市场模式。尽管当时还是有限度地进行,但这一政治探险之举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它使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转变,同时也使普通人民真正看清了国家前途之所在。

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成果,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经验都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建立在两个最根本的前提之下,即思维方式的开放和经济模式的开放。它首先说明,无论国情有多么特殊和复杂,只要有利于中国的生存和强大,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都应该借鉴,中国的文化土壤也完全有条件吸收和融合先进的资本主义。

因此,对中国其他地区来说,经济特区已经初步实现了“杀出一条血路”的目标,并且正在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不论对西部开发而言,还是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进程中,经济特区的经验和效应都应该大有作为。

不仅如此,经济特区也开始带动港澳地区的繁荣。如果说这在十年前还是一句不着边际的空话,那么,现在就可以说,这句话已经成为现实。在国际上,经济特区也引发了广泛的研究,甚至成为韩朝双方建立经济特区的参考模式。

然而,成功往往与腐败并行,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如此。从大的方面看,经济犯罪是特区的一大败笔。在最近几年查处的案件中,很多大宗的贪污、受贿和走私丑闻都与经济特区有关,从而暴露出特区的法治管理和行政体制已经落伍。特区必须汲取这个教训,其他正在开放和开发的地区也应该引以为戒。

特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殊政策,这是中国为逐步推动全盘发展战略而作出的安排。但是,特区的未来绝不能继续依赖政策的特殊,否则,它们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中国寻求均衡发展的目标下,所有特区都面临着再次创业的任务,特区的生命力维系于本身的特殊优势。它们必须立足于中国整体的发展环境,把目光投向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展潮流。在观念更新、产业调整和体制优化等方面,特区只有保持领先地位,才能继续发挥示范效应。

不可否认,特区的先行开发使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加突显出来。然而,客观地说,虽然特区的成功不能掩盖地区差距扩大的事实,但其他地区的落后局面也同样不应成为否定特区的理由。事实上,类似深圳这样的特区,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